close

昨日,東城區琉璃井煤廠,停轉的最後一臺制煤機旁,工人在和一位老者閑談。今後,琉璃井門市部將單純扮演煤庫的角色,只售不產。琉璃井煤廠,約2000平米的院子安靜又有些冷清。運煤工人在為前來購買蜂窩煤的市民裝煤。
  一條坑坑窪窪的石板路上,煤粉印出道道車轍,一輛車停在路邊,正好留下供運煤的三輪板車通過的空間。
  這是北京金泰集團(原北京市煤炭總公司)東城分公司的琉璃井門市部,隸屬於東城分公司天壇煤廠,位於丰台區安樂林路61號。11月12日下午,三四名民工和他們的三輪板車在大門口等活兒。
  半年前,這裡的制煤機還在砸出一塊塊蜂窩煤,現在,最後一臺制煤機已停轉準備“退役”。今後,琉璃井門市部將成為煤庫,只售不產。
  今年9月,北京市政府發佈“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稱2015年底將實現核心區無煤化,核心區平房“煤改電”工程也進入尾聲。前些年在供暖時節異常“火爆”的煤廠,也因此日顯蕭條。
  煤現狀
  蜂窩煤銷量年減千噸
  琉璃井門市部院內,幾間房子已經租了出去,之前,這裡曾是辦公室;旁邊的售煤窗口正在營業,業務員邵蘭平接待著一名買煤的市民。
  幾年前的旺季,售煤窗口前會排起四五十人的長隊,而近年來,隨著城市拆遷改造和煤改電和煤改氣工程的施行,燒蜂窩煤過冬的人越來越少。“今年來買煤不需要排隊,隨到隨買。”
  邵蘭平來到琉璃井門市部已經有六七年,她說,門市部的銷量一年比一年少,“每年大概要少1000噸。”她介紹,去年的9月1日起的多半個月,冬儲煤預訂銷售了2500噸,而今年同期只銷售了約1700噸。門市部經理韓廷果回憶,2010年前,煤廠產銷可達萬噸,去年冬天,琉璃井門市部共售煤4100噸,今年估計可能是3200噸。
  但這個數字也讓邵蘭平覺得“懸”,她介紹,今年不但買煤的人少了,甚至還有市民將預訂的煤退回來,“煤都定好了,突然又來了通知說今年就能煤改電。”
  離別季
  最後一臺制煤機停轉
  院子後一個近似籃球場大小的庫房裡,靠牆碼著幾排蜂窩煤,相關負責人介紹,加上另外一間庫房最多可以放2000多噸煤,現在整個煤廠只有500餘噸煤待售。
  河北籍送煤工劉名耕和他的幾個兄弟們坐在庫房外等活,這是他連續第五年來這個地方送煤。每年9月起市民開始購置冬儲煤,是他們最忙的時候。
  每年送煤的高峰期,一天最多能送出去10來車。劉名耕介紹,去年煤廠聘了10名送煤工,今年只招了5人,有時每天只送兩三車煤,“明年可能就沒人來送了。”他笑道。
  劉名耕身旁,停著最後一臺制煤機,它的停轉為整個北京核心城區的蜂窩煤生產畫上句號。一小堆碎煤屑堆在機器腳下,“小心機器,請勿靠近”的標語牌斜放在牆角,落滿灰塵,制煤機旁原來用於堆煤粉的角落,已空空如也,外人只能從牆上斑駁的煤跡和唯一的一臺制煤機來想象這裡曾經的繁忙。
  明年,中心城區內用煤都將從郊外縣區的煤廠打砸成型後運來,五環以內的所有制煤點都將取消。
  憶盛時
  居民圍在機器旁等裝車
  在煤廠工作了30年的韓廷果回憶,前幾年的這時候,這裡還都是一派忙碌。
  工人們用大板杴將煤粉倒入制煤機料斗,加水攪拌後,煤漿進入轉盤上的模筒,成為一塊塊實心的煤柱,沖頭落下將實心煤柱打出孔來,成型的蜂窩煤順著履帶被運走,履帶那頭的工人等著將煤球入庫。
  他介紹,每年取暖季結束後開始,一直到7月份才能產完冬儲煤,兩台機器平均每分鐘產100塊煤,一天平均能產4萬塊(50噸)煤,高峰期會達到60噸。
  韓廷果說,那時買煤的人多,蜂窩煤供不應求,居民有時甚至會圍在機器旁等著制煤,煤一從履帶上下來就裝車運走,而現在,已經不會再有這樣的景象了。
  再堅守
  40售煤網點降至5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原東城區和崇文區有40多個網點,每年可銷售蜂窩煤30多萬噸。而前年,整個東城區只剩下7個網點售煤,今年則減少到5個,預計售煤8000噸。金泰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近年來內城區用煤量的減少,售煤的網點也在逐年減少。
  據介紹,各個分公司會根據片區的市場情況和地理位置來合併網點,僅剩的5個網點由北向南一字排開,以滿足整個東城區市民用煤。“只要還有市民用煤,網點就不會全撤。”該負責人稱,這些還在“堅守”的網點,經營收益根本無法維持開銷。但由於國企的身份和責任,這些網點仍將堅持到沒有市民再用煤。
  大變身
  網點改公寓年創收60萬
  用煤量的減少和售煤虧損促成了金泰集團的整體改製,以前因合併撤銷的網點,已經轉行成為了寫字樓、菜場、旅館、連鎖工藝品店等城市服務業。
  去年,南崗子門市部還在售煤,供應著法華寺街以南、廣渠門內大街以北平房區居民的用煤。今年,南崗子門市部撤銷改為公寓,該負責人稱,“原來片區用煤的居民需要到天壇北門的網點買,多出的運費煤廠會承擔。”
  改成公寓後的南崗子門市部,每年將創收60餘萬元。原門市部的經理劉志新已經成為這所公寓的負責人,幾名職工現在分別負責公寓的安保、維修等物業管理,“工作環境比以前好很多,不再像以前那樣‘黑臟累、吃穿費’。”
  採寫/新京報記者 趙力 攝影/新京報記者 黃月  (原標題:最後的煤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14elihx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